處理幼兒學習困難的三條「萬用匙」
香港保護兒童會任職教育心理學家陳曉筠
「上堂成日周圍望」;「經常跟唔到指示」;「一做功課就遊魂」;「成日都唔肯行入學校」。相信各位幼兒老師在日常教學中總會遇到上述的煩惱。令到幼兒學習表現強差人意背後可能有不同原因,可能是家庭及學校等環境困素,也有可能是幼兒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發展遲緩等。
現時香港教育界人士均提倡「及早識別,及早介入」,當幼師識別到幼兒出現發展或學習上的差異時,可建議家長或轉介幼兒到母嬰健康院作進一步跟進。可是,由轉介至母嬰院、完成評估及接受學前兒童康復服務往往需頗長時間。除了為幼兒焦急,幼師還可以做甚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在不同發展範圍,如認知、言語、社交、體能發展等可能較同儕弱,以致他們在學習時會遇到很多挫敗,使其學習動機降低。幼兒的學習表現更因未有努力嘗試而受後變得遜色。在惡性循環下,幼兒與同儕的學習表現差距可能會日漸擴大。要幫助有學習差異的幼兒,老師可從提升幼兒的學習動機入手,打破上述的惡性循環。
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SDT)(Deci&Ryan,1985)中提倡,就像需要滿足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睡眠),人類也會自發地追求三個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能力感、自主感及關係感。自發的意思是在沒有獎勵、金錢等外在誘因下,即使該行動是需要付出努力,人們也樂意行動。如果幼師能在設計教學及教具時利用建基於自我決定理論的三條「萬用匙」,令能力較弱的幼兒均能得到能力感、自主感及關係感,必能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
老師可採用「在不幫助幼兒下幫助幼兒」的要訣令幼兒完成課堂活動。如透過調整課堂活動或教具的難度、提供圖片說明教具玩法、提供朋輩示範及重覆嘗試的機會令他們認為即使沒有老師輔助下自己也能完成,自己是有能力的!

幼兒教育均提倡幼兒自主學習,而最能令到幼兒能自主地參與學校活動當然要透過設計趣味性高的學習活動及教具。但如何做到又好玩、又能讓幼兒有所學習?老師可利用「多感官學習法」,多給予幼兒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上的刺激(例如在教幼兒寫字前可先讓他們在沙上畫字、用文字作拼圖等),增加日常學習的趣味性!

幼兒喜歡上課,除了因為學習內容吸引外,也會純粹因為喜歡老師而專注上課及投入學習。幼師可多嘗試透過與幼兒參與互動遊戲及溝通,多欣賞幼兒。當正面師生關係得以建立,幼兒學習及幼師的支援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以上三條「萬用匙」除了可幫助老師在課室內支援有需要的幼兒外,其實也可以有效提升班中每位幼兒的學習動機。希望老師可以善用它們,開啟每位學生心中的「自發學習之門」。